检测到论坛CSS可能没有正确加载,如出现排版混乱请刷新重试。

We detected that the CSS might not be loaded correctly. If the website displays abnormally, Please refresh and try again.

  • WindowsOffice
  • Fluent Design System 以来微软设计和 Windows 11 以来第一方 Windows 程序 UX 和 UI 的变迁

ThinkBou

我更认可这个观点:

熊猫火狗 画图只是没了标签页,工具栏的排列还是典型的ribbon

因为不管是 Win32 GDI Interface 还是 WinUI control 里,工具栏 Toolbar/CommandBar 都是一行相同大小的图标,而 Paint 工具栏大小交错的样式更接近 Ribbon 根据不同的交互频率做不同工具栏图标大小的设计风格。

    ThinkBou 画图现在各种功能杂交在一起,逻辑层级混乱,那才是灾难。

    我个人认为这主要是工具栏分区没做好,比如你这里面笔工具和文字工具还有颜色工具的交互逻辑完全混到一团了,莫名其妙了属于是。

    作为对比 Word 的 Classic Ribbon (多行 Ribbon)里,适用于不同内容的工具会在不同的子分区里放着,分割线很好的隔开了不同工具间的边界,思路清晰,更为符合直觉。虽然也有很多用惯苹果设备的人就是不习惯这种信息密度大的工具栏就是了。

    ThinkBou 实际上,如果将工具栏直接集成到标题栏中,那么你说的这种情况可能就不太适合了。

    caption 的意思就是标题栏,可以直接指 titlebar,msstyles 里很多标题栏相关的东西名字里都带 caption。

    我的意思是对标题栏进行分区,最大化利用标题栏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认为标题栏整合 menubar 时,原本的标题栏文字更适合居中,有一些 Windows 的数字音频工作站就是这个设计,标题栏文字居中,左边是图标与 app icon + menubar,中间是 caption text,右边则是三个窗口控制键,然后工具栏放在这行标题栏下面,这个设计经起了 DAW 市场考验。其他领域包括视频剪辑软件、IDE、文本/图像/媒体编辑也有很多采用类似的设计。

    如果是将 toolbar/commandbar 合并进 titlebar,而且直接干掉了菜单栏,那么确实 app icon or extra control + caption text 居左、中间放置工具栏、中间一大片的 content area 更为舒适,贴近于移动系统的交互原则和流行设计趋势,居中置顶的控制控件和左对齐的窗口标题/信息始终更符合交互操作时注意力的直觉。

    Stakarilky 实际上这事挺有意思的,xbf文件告诉我们,那确实是Ribbon的岛。不过微软给每个部分都上了单独的toolbar岛,这就很生草了


    当然,距离Ribbon诞生已经过去将近20年时间了,现在任务栏通知区都能被光明正大地称作托盘区了,这种功能相近的UI模块现在到底应该如何称呼,也不是一个定论。总之,可以认为这是个长得像ribbon的toolBar/commandBar

      ThinkBou 不愧是微软,这处理太生草了。

      换个话题吧,你认为现代 UI/UX 工具栏是否应该(普遍)引入自定义按钮的功能,就类似于 OS X 上对 Finder 工具栏按钮的自定义。
      之前装了个 XP 虚拟机发现那个时候的 Explorer 的工具栏按钮是可以自定义的,顿时感觉 11 的 Xaml CommandBar 不香了

      6 天 后

      ThinkBou 如果右上角四个 application icon 能改一下就好了,最好跟标题栏其他按钮的风格一致,不过现在这样布局比之前把 application bar 与 toolbar 挤在一起要舒服一些。

        何木槿 Mac 的很多软件都能合理利用标题栏空间,Windows 很多傻大个额头……

        Stakarilky 重写的照片查看页面修复了命令栏菜单项描边被吃了一半的问题

        作为对比,这是更新前的:

          熊猫火狗 亚克力属于大问题,所以到日子会修的概率还是挺大的。这种算是细节问题,微软经常留着细节问题不修的🤣

            © 2025 wvbCommunity 管理团队

            删封申诉 | 知乎专栏 | 状态监控 | 用户协议(EULA) | 隐私政策

            本站文章除其作者特殊声明外,一律采用CC BY-NC-SA 4.0许可协议进行授权,进行转载或二次创作时务必以相同协议进行共享,严禁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