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如果你有别的想法,那么你想的对,我不和你杠,你也别来跟我杠。
本文主要针对【流行音乐】中近年来最【流行】的部分的集体摆烂现象,
以下全文请以摆烂制作人的角度看待。
1. 短视频作为受众最广的渠道,推动了“音乐”的同质化
短视频,作为渠道,受众极广,比其他任何渠道都要广的多太多。这就意味着,在资本的挣钱的愿望下,一首歌想要“最火”,就一定要在短视频上火。那么,如果你是一个不要脸的、摆烂的音乐人,怎么最低成本地让你的音乐“火”?当然是做和“火”的音乐很像的“音乐”。在这些摆烂“音乐人”的“音乐”火了以后,就会有更多类似的“音乐”。所以流行音乐就会走向同质化。
等等,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渠道,只有短视频可以让音乐同质化?
个人观点(如果你有更好的解释欢迎讨论):
一是短视频的受众真的是太广了,广到可以让更多人摆烂;二是,短视频的受众是大众,而不是音乐爱好者,大部分人没办法分辨出来几首歌是否同质化,只会认为“这几首歌好听到一块去了”(详见第四点)。
2. 短视频太短了,短到音乐要改变创作思路
一个短视频只有几十秒,配乐只能取一首音乐的一部分(通常是高潮)。在我们完整地听一首音乐时,我们欣赏两部分:一是曲子本身(曲调、人声、编排),二是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短视频只截取音乐的一部分,就意味着我们无法完整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也就难以欣赏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欣赏音乐变成了单纯欣赏曲子本身。
一般,如果一首音乐让你欣赏、记住,那它一定在上面两方面中,有一方面是出色的。
现在,为短视频创作一首“音乐”,变成了“如何创作很短的,让人听一下就能记住,而且印象很深的’曲子‘”。等等,这个描述是不是有一点熟悉?广告,特别是时间极短却令人印象极深的“电梯广告”。
“音乐”创作的目标变成了“洗脑”,而不是表达情感。
此时,以传统标准(那两条)来评价音乐,就会发现,在这些在短视频上“火”的“音乐”里,没几首是好听的。
3. 大众失去耐心
这条就不用解释了吧,那些整天刷短视频的人,有多少人还能有耐心听完一首 3~5 min 的歌?失去了大众的支持,优秀的音乐人的生活空间就越来越小了。
4. 大众申美太离谱……
大众没有能力分辨一首歌是否抄袭、是否粗制滥造,而一些抄袭、粗制滥造的“音乐”恰好迎合了大众的“申美”。
短视频的受众是大众,就给了这些抄袭、粗制滥造的“音乐”流行的机会。
(PS:我始终想不明白,短视频那些离谱的“笑声”、土嗨,以及那些拿别人的音乐乱改,甚至改都不改,就变成自己的“音乐”是怎么火的。或许是因为我不是大众吧。写这些也不过是一个小众人士在逆潮流而动。现在见到“抖音 / 快手”“DJ”“枪声版””慢放“”快放“就烦。)